苏州数据恢复中心贴出的一段关于CPU的理解
[ 所属分类:
技术资料
日期:2011/6/7 人气:3268 ]
今天学汇编的时候看到了关于CPU的介绍,感觉这这部分对CPU的理解是很深刻的,贴出来给大家学习一下: CPU要想进行数据的读写,必须和外部器件(标准的说法是芯片)进行3类信息的交互: 1、 存储单元的地址(地址信息) 2、 器件的选择,读或些的命令(控制信息) 3、 读或写的数据(数据信息) 电子计算机能处理、传输的信号都是电信号,电信号当然要用导线传送。在计算机中专门有连接CPU和其他芯片的导线,通常称为总线。总线从物理上来讲,就是一根根导线的集合。根据传送信息的不同,总线从逻辑上又分为3类,即地址总线、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。 要让一个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工作,应向它输入能够驱动它进行工作的电平信号(机器码)。 对于8086CPU,下面的机器码能够完成从三号单元度数据: 机器码:10100000000000001100000000 含义:从三号单元读取数据送入寄存器AX 电子计算机的机器指令是一列二进制数据,计算机将之称为一列高低电平,以使计算机的电子器件受到驱动,进行运算。 每一个CPU芯片都有许多管脚,这些管脚和总线相连。也可以说,这些管脚引出总线。一个CPU可以引出三种总线的宽度标志了这个CPU的不同方面的性能: 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的寻址能力; 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与其他器件进行数据传送时的一次数据传送量; 控制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对系统中其他器件的控制能力。 内存并没有分段,段得划分来自于CPU,由于8086CPU用“基础地址(段地址*16)+偏移地址=物理地址”的方式给出内存单元的物理地址,使得我们可以用分段的方式来管理内存。(划分段的原因是CPU内部的地址总线是16位的,而外部的地址总线是20位进行寻址的,所以通过两个16位的寄存器进行基础地址和偏移地址进行20位的寻址。 |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